近日,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、教育部、科學技術部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、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、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、國家知識產權局、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等十部門聯合印發《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(2023—2025年)》?!秾m椥袆印诽岢?,到2025年,健全成果項目庫和企業需求庫,完善賦智對接平臺體系,遴選一批優質的科技成果評價和轉移轉化機構,推動一批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到中小企業落地轉化;開展不少于30場賦智“深度行”活動,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,實現產學研用深度合作;圍繞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,健全成果轉化服務格局,促進中小企業產出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,形成閉環激勵機制,構建成果“常態化”匯聚、供需“精準化”對接、服務“體系化”布局的創新生態,實現成果價值和經濟效益持續增長。
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
(2023—2025年)
中小企業聯系千家萬戶,是推動創新、促進就業、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。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落實《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》有關任務要求,破解當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能力薄弱等難題,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,推動科技成果有效“賦智”中小企業,持續增強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,帶動更多中小企業走“專精特新”發展之路,特開展本行動。
一、總體要求
(一)指導思想
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立足新發展階段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構建新發展格局,堅持供需兩端發力,深挖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需求,強化科技成果有效供給,暢通技術供需對接渠道,持續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實力,建立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發展的常態化、長效化機制,助力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設,提升產業鏈、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。
(二)基本原則
目標導向。圍繞中小企業核心技術能力提升,聚焦科技成果有效推廣應用,充分發揮新型體制機制優勢,創新工作方法,加速科技成果向中小企業集聚。整合政產學研用資源優勢,采取有效措施,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精準性、有效性,滿足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需求。
協同聯動。推動政產學研用金各方主體精準發力,加強產業政策、科技政策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的統籌和協同,促進產學研、產業鏈上下游、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,形成科技成果有效賦智中小企業的工作合力。
系統推進。堅持把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作為一項長期戰略和系統性工程,面向中小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個性化需求,有步驟、成體系地推進各項賦智舉措,確保有成果、轉得好、持續轉。
賦智提升。把握數字化轉型、網絡化協同、智能化變革方向,推動中小企業理念、組織、管理、技術、產品和服務創新,加大先進適用技術供給和賦能應用,提升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,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。
(三)工作目標
到2025年,健全成果項目庫和企業需求庫,完善賦智對接平臺體系,遴選一批優質的科技成果評價和轉移轉化機構,推動一批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到中小企業落地轉化;開展不少于30場賦智“深度行”活動,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,實現產學研用深度合作;圍繞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,健全成果轉化服務格局,促進中小企業產出更多高質量科技成果,形成閉環激勵機制,構建成果“常態化”匯聚、供需“精準化”對接、服務“體系化”布局的創新生態,實現成果價值和經濟效益持續增長。
二、重點任務
(一)推進成果“常態化”匯聚
1.豐富科技成果來源。針對中小企業的創新需求,分層次、分領域建設科技成果項目庫,推動成果項目庫資源向中小企業開放,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“用得起、用得上、用得好”的科技成果。加強對科技成果評價工作的統籌指導,依托科技成果多方評價體系,建立行業和地方常態化篩選報送機制。做好國家財政資金、政策支持的項目評價,推動相關項目成果入庫。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評價和轉移轉化機構作用,探索利用科技成果“自我聲明”的承諾制新模式,開展賽展會等活動,擴大優秀科技成果來源。
2.強化產業需求牽引。依托地方行業主管部門、協會和第三方機構,組織園區、基地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和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等,常態化征集中小企業創新需求,以需求牽引高質量成果產出,提升技術創新精準性,高效驅動成果轉化。支持地方依托中小企業服務機構,深度挖掘中小企業多樣化技術需求,分級分類梳理形成科技成果需求庫,做好與成果項目庫的對接。
3.加大先進適用技術供給。支持制造業創新中心、各類重點實驗室、科技型骨干企業、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主體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,加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供給并向中小企業轉移轉化。增強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虛擬現實、機器人、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智能技術的供給及推廣,支持中小企業實施智能制造與建造,通過智能化技術改造和“上云上平臺”,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、智能化升級。推動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等向中小企業開放共享科研儀器、數字基礎設施、中試基地、數據庫等基礎創新資源,支持各類先導區、示范區、產業基地、集群等共享測試驗證能力,優化壯大開源社區,降低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本。
(二)實施供需“精準化”對接
4.加大科技成果數據開放共享。完善賦智對接平臺體系,推動現有成果庫、需求庫等資源整合,提升成果展示、需求梳理、技術交易、能力培育、場景示范等“一站式”服務能力。依托科技成果評價和轉移轉化機構,加強細分領域的成果梳理和精準對接。選擇若干地區,探索構建面向當地產業需求的賦智對接服務節點。通過線上線下結合、公益性服務和增值性服務互補發展,持續提升平臺服務廣度深度和質量水平。
5.持續開展賦智“深度行”活動。強化部省聯動,支持行業協會、產業聯盟、專業機構等在地方每年開展不少于10場“深度行”活動,通過大會論壇、成果路演、供需對接、展覽展示、產融對接等多種形式,加強科技成果信息共享,拓寬中小企業技術獲取渠道,加速成果轉移轉化。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,在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、成渝經濟圈等優勢產業集聚區率先開展“深度行”活動,支持在東北老工業基地、中西部地區圍繞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舉辦“深度行”活動,形成“月月有活動、季季出亮點、年年有成效”的常態化工作機制,為中小企業培優扶強營造良好環境。
6.促進大中小企業合作。落實大中小企業“攜手行動”,持續開展“百場萬企”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,發揮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對接服務平臺作用,助力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為大企業的最佳“合伙人”。推動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儀器設備、實驗室等,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加強知識產權領域合作,堅持市場導向,鼓勵大企業通過專利轉讓、許可、作價入股等方式向中小企業轉移轉化,引導大企業通過生態構建、基地培育、內部孵化、賦智帶動、數據聯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企業融通典型模式,有效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。
7.加強產學研協同。推動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中小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“結對子”,支持中小企業圍繞技術瓶頸和特殊技術難題“發榜”,高校、科研院所“揭榜”,建立聯合式、訂單式技術研發新模式,實現科技成果與中小企業需求精準對接。舉辦產教融合論壇和校企、校地對接會等活動,加速高校、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與科技成果到中小企業落地轉化。
(三)加速服務“體系化”布局
8.推動成果中試熟化。建立周期短、效益好的制造業創新成果服務體系,加強成果中試熟化能力建設,為中小企業輸送更多高成熟度成果。支持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、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、國家質檢中心、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、新材料重點平臺等發揮技術支撐作用,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共建試驗檢測環境,建立協同合作機制,為中小企業提供前期成果試驗驗證、中期中試熟化、后期批量化生產檢測認證等全流程服務。制定并運用技術成熟度、制造成熟度等評價標準,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與成效。
9.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。組織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專利導航服務,優化企業技術路徑選擇與知識產權布局,加強高價值專利儲備。優化升級知識產權運營平臺體系,加快建設國家知識產權與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,推動開展知識產權交易服務。發揮專利、商標審查綠色通道作用,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專利優先審查,高效獲取知識產權保護。深入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施,探索高校、科研院所專利“一對多”許可,加速向中小企業許可專利技術的進程。提升工業企業知識產權能力,加強“制造業知識產權大課堂”培訓,鼓勵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化體系建設,增強中小企業競爭優勢。加強知識產權國際合作,共同推進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國際化工作。
10.加速中小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。支持中小企業加強科技創新,推動更多中小企業由成果需求方變為成果產出方。鼓勵大企業先試、首用中小企業創新產品,支持中小企業配套產品在首臺(套)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。依托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,圍繞重點產業鏈,梳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產業鏈圖譜,支持中小企業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,使其成為掌握獨門絕技的“單項冠軍”,產出更多高質量成果。引導和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前沿領域和未來產業布局,搶占發展先機。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強組織領導。加強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工作的統籌協調,形成政府部門、科研院所、服務機構、社會團體和中小企業共同參與、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。進一步發揮地方政府作用,完善部門協調配合機制,加大對創新成果產業化工作及平臺建設的扶持力度。建立動態跟蹤管理和定期評估機制,監測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的成效。
(二)強化產融合作。引導金融機構優化產品和服務,支持中小企業在科技成果獲取、轉化、應用等方面的融資需求。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,推動社會資本擴大優質中小企業直接投資規模,促進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。分層分類培育優質中小企業,發揮區域性股權市場“專精特新”專板作用,為中小企業提供綜合金融和上市規范培育服務,推動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赴新三板、證券交易所掛牌、上市。實施“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”專項,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,依托各項產業、金融配套政策,引導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。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和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,提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質效。
(三)開展試點示范。遴選一批具有較高技術創新水平、實現規?;瘧貌a生顯著經濟社會效益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案例,推出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質量優、保障好、有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產品。推動中小企業集群與技術轉移轉化機構開展合作試點,支持技術經理人按規定在園區、基地任職,參與需求發布、技術匹配、對接談判、項目落地等全鏈條服務。
(四)完善激勵機制。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,激發企業創新活力。加強對公益性服務機構的扶持,鼓勵地方政府對其委托和指導的非營利性服務機構予以支持。適時組織企業開展中介服務機構活動評價,對評價良好的優質中介服務機構,向社會廣泛宣傳推廣。